close

玻璃版畫?金屬蝕刻?木口木板?

這些專有名詞是什麼意思呢?

我們請台北教育大學的林雪卿教授為我們一一道來~

 

巴比松畫派的版畫創作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教授 林雪卿

 

巴比松畫派的版畫多以寫實的森林田園風景、農村工作人物、牛羊放牧等為主題創作,亦有表現神話和異國風情者。表現技法純熟多元,有的作品是由畫家自己動手創作,有些則是依據其油畫作品的後製作,或作成作品圖錄的方式呈現,因此作品有的不是很大,但是在技法表現上顯得更精緻,更值得慢慢欣賞品味。主要技法包括以下幾種:

 

一、Cliche-verre 玻璃版密接感光法(又稱玻璃版畫)

    玻璃版畫是照相術發明後,藉助感光方式先在玻璃上塗上快乾防腐蝕液等不透光薄膜,然後再用針錐等尖銳物刮除玻璃版上的薄膜作畫,如同製作感光用的負片,再將感光紙密接在玻璃版下,利用日光透過玻璃版感光,最後需依定影、水洗等步驟才能完成作品。巴比松畫派中柯洛最先使用這種技法,接著盧胡梭、多比尼、米勒等都有嘗試,這技法約於1853-1874年間出現,之後幾乎就沒有人使用。感光紙製作的方法有很多,如將白色圖畫紙浸濕在硝酸銀或氯化銀溶液中,再於黑暗處晾乾,即可成為感光紙。巴比松畫派使用的感光紙製作方法應是採1851年英國人費迪可‧史葛‧阿切爾 (Frederick Scott Archer,1813-1857)發現的火綿膠(Collodion)應用在攝影術的方法,取火綿膠混合碘化物、溴化物等化學物品塗布於紙上,使形成火綿膠藥膜後再浸泡在銀鹽溶液中,並於黑暗處晾乾就能做成感光紙。感光紙經曝光後會形成碘化銀,圖像即能顯影,再依定影、水洗、晾乾等步驟,就能完成作品。代表作品有柯洛的〈森林〉和米勒的〈倒水至桶中的女人〉。

 

二、Etching on Paper 金屬蝕刻

    金屬蝕刻法是凹版畫的一種技法。首先在銅版、鋅版等金屬版上用毛筆塗佈硬防腐蝕液,待其乾後 再利用針錐等尖銳物刮除防腐蝕液膜作畫,以露出金屬線條,之後再將金屬版放入比重40°be的鹽化第二鐵溶液中腐蝕,腐蝕時間的長短依腐蝕液濃度和溫度而定,濃度和溫度越高腐蝕越快,可以反覆腐蝕,以造成不同層次。印刷時將凹版墨塗進腐蝕後的凹部圖紋中,表面再用寒冷紗、內裡布等擦拭出明亮部分,最後在擦拭好的版上覆蓋版畫紙,利用凹版壓印機即能印出作品。代表作品有尚-弗朗索瓦‧米勒繪圖/刻版的〈梳理羊毛的農家女〉、卡爾‧博德默爾的〈楓丹白露的鹿群〉、柯洛的〈托斯卡尼回憶〉和迪亞茲的〈樹幹〉。

 

Etching and Aquatint on Paper 金屬蝕刻細點腐蝕

    蝕刻加細點腐蝕法,首先是在金屬版上用毛筆塗佈硬防腐蝕液,待其乾後 再利用針錐等尖銳物刮除防腐蝕液膜作畫,以露出金屬線條,之後再將金屬版放入酸液中腐蝕,完成蝕刻部分。接著將腐蝕後的金屬版面均勻佈滿松香粉,並於其背面加熱,使松香細粉融化成防腐蝕的細點,再放入酸液中腐蝕,反覆腐蝕即能作出豐富的明暗階調,印刷方法與凹版相同。代表作為查理-艾密賈克的〈提水的農家女〉。

 

四、Wood-engraving on Paper 木口木版

    木刻版畫有利用樹幹縱切的木紋木版和橫切的木口木版。木口木版畫主要是利用銅版雕凹線法使用的菱形推刀來雕線,再用凸版油印方式印製出黑白細緻的圖像。由於畫面較小,通常多印製在雁皮宣上,再做圖像的拼貼。巴比松畫派的Wood-engraving同樣利用銅版雕凹線法使用的菱形推刀來雕線,代表作品查理-艾密賈克繪圖,賈克安德利安維耶刻版,克雷印製的《12月份》系列圖,則是利用凹版下壓式印刷機印製出來的。

 

Drypoint on Paper 直刻法

  直刻技法是利用針錐等尖銳物直接在金屬版上作畫刻出傷痕再印製的凹版技法。代表作品有菲德列‧賈克的〈夜〉和〈板車〉。

 

Lithograph on Paper 石版印刷

    1796年由西尼菲爾德(Aloys Senefelder)發明了石版畫,其製作原理是利用油水相排斥來製作,以油性平版專用筆或汽水墨在石版版面描繪圖像,待其乾後,將版面分成黑灰白三個主要層次,然後用硝酸阿拉伯膠調成的強、中、弱酸膠分別去腐蝕,之後塗佈阿拉伯純膠,並用紗布打薄待乾,至少放置一天以上。接著用煤油去圖紋,塗佈金克塔液,待半乾,用海綿水洗出圖紋,再刷水滾製版墨,待滾出層次後灑上松脂粉,然後塗佈阿拉伯純膠,並用紗布打薄,便算製版完成。放置一晝夜待版安定之後,便能開版印刷,其步驟是去舊膠換新膠,接著再去圖紋、水洗,最後便能刷水滾平版色墨印製。代表作有查理‧賈克的〈拂曉時〉和迪亞茲的〈惡女〉。

 

七、Parchment 羊皮紙

所謂皮紙,是製作書本或提供書寫的一種高級材料。由小羊皮做成的紙稱為羊皮紙(Parchment),用小牛皮做成的紙稱為犢皮紙(Vellum)。羊皮紙(Parchment)名稱的由來是公元前約170年左右,由帕加馬國王歐邁尼斯二世率先使用。羊皮紙的製作耗時費工、價格昂貴,其製作過程首先是將適齡的小羊皮剝下,經石灰水浸泡至少10天以上,將羊皮中的脂肪等物質除去,再將浸泡的羊皮撈出,穿洞後用繩索拉平於木框上,然後刮除皮上的毛,接著將兩面削薄,再灑上碳酸鈣或石膏粉並用浮石來砂磨軟化,晾曬後便成為手稿書寫用材料。條件好的羊皮紙可以保存千年以上,11世紀修道院的手抄本便是用羊皮紙來抄寫,手抄本合訂成冊,即為留傳後世的羊皮典籍。13~15世紀中多為多為重要文件使用,現代多為畫材、外交文書、宗教文書等儀式使用。後世利用硫酸製作的硫酸紙,亦稱為羊皮美術紙(Parchment),半透明狀,具有強防水性特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田園美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